之前写了一篇关于上海犹太纪念馆的文章,我原本的打算是写“深度讲解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既然是深度,那肯定不是三五千字能够说完的,所以我想写一个系列,从建馆、文物、建筑、人物等等多方面讲解20世纪发生在上海的犹太难民的历史,以及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民以及犹太人之间交流、互助的故事。 结果,有网友给我留言,问我为啥没提“犹太人的好”,这不是还没说到嘛。。。但既然有网友提及这个问题,那我就改变原先的计划,先来说一说“犹太人的好”。 要说起犹太人民的好,其实挺简单的,因为整座犹太纪念馆里馆藏的文物,相当一部分都是犹太人捐赠的。要是没有他们的慷慨捐赠,这座在上海的犹太难民纪念馆,凭啥来证明这段历史?来反应中国人民给予犹太难民的帮助? 所以,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说说,犹太纪念馆里的文物从哪里来? 要知道2007年的时候,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里,可是没有实体文物的,只有看板(摩西会堂旧址不算哈,那是文物建筑 )。 而2020年新馆重新开放之后,有了近1000件实体文物,这些文物从哪里来?一部分是调拨,即从政府部门查找相关文件档案,转交给博物馆,但更大的一部分是来自于民间的捐赠。 纪念馆和博物馆的文物来源有很大的区别,所征集的文物既不能叫传世品,也不能叫随葬品。尤其是这类近代史的主题纪念馆,因为这段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会给民众一种误会,以为那些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没有文物价值。 殊不知,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套用一句现代博物馆的理念“为了未来而收集现在”。 也因此,我们对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文物收集,是从21世纪才开始征集。而其他的国家,出于对文物的保护,以及对现代博物馆的建设,早在上世纪的50、60年代就开始进行全球性的文物收集。 当我们再去收集同一时期的文物时,很多经历过此事的犹太难民,虽说对上海有万分感恩,但却只能说上一句“抱歉”,因为他们已经捐给其他博物馆了。 所以从建馆之初,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就是挑战“最困难”模式。如何去寻找到这些文物?如何去说服这些文物的拥有者捐赠给本馆?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一干就是十多年。 为了怕我这次说得不够全面,我先提前申明,除了犹太人的捐赠,我们上海本地居民也贡献了大量的文物,包括我上次所说的林道志家族捐赠的近2000册图书,以及金文珍女士的祖父金老先生家族,保留半个多世纪的手袋,只为找回一对犹太夫妇。 其实更多的捐赠者,他们是默默无闻的,为了还原上世纪30年代上海居民的生活场景,他们捐赠了家里诸如煤气灶、锅碗瓢盆等等“老古董”。但最重要的,还是老人们的“口述历史”,通过走访健在的老人,记录下那段真实的历史。 因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就建在虹口区的摩西会堂,是当年犹太难民和上海居民主要生活的地方。上海人也更容易知晓,也愿意捐赠这些文物。可那些远在海外的犹太人他们怎么知道,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存在,以及急需文物的补充? 我查了相关的资料,以及纪念馆的介绍,主要的方式分为三类。 一是在接待与上海犹太难民相关的游客时,纪念馆的志愿者会有心地记录他们的故事。若遇到犹太难民本人来访,志愿者会立即安排现场采访,请他们口述自己的逃亡经历和上海记忆;对于犹太难民的后代,志愿者也会请他们尽可能地谈谈自己的对那段历史的所见所闻。采访的全程都会做好录像,结束后会整合所搜集到的口述历史,并进行资料备份。 这其中最感动我的,就是几乎捐赠了整个图书馆的犹太老人科特·威克。 2019年2月21日,科特和太太卡里尔(Caryl)以及女儿阿曼达(Amanda),女婿哈维(Harvey)一家4口到亚洲旅行时特地来到上海。时隔71年后回到儿时生活和成长的地方,科特感慨万千。 当看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幸存者名单墙上当年自己一家四口的名字,他非常激动,指着自己的名字高兴地说:“对,这就是我。我家原来的姓氏就是Wickelholz。” 陈俭馆长知道如今还能见到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十分不易,希望老人能多聊聊当年的故事,于是邀请他们共进午餐。 老人被陈俭馆长的诚恳打动,当听说纪念馆计划扩建并建立一座图书馆时,让陈俭感到非常意外和震撼的是,老人竟然说自己家里收藏了上万本犹太历史文化书籍,愿意捐赠出来。 2020年9月,科特捐赠的8000余册书籍到达位于三楼的摩西会堂图书馆。进门就能看见威克先生的寄语: 这里的书籍是由库尔特·威克先生捐赠的,以纪念他深爱的父母Moritz和Josefine,永远感谢上海在1939-1948年间拯救了他们全家。 二是通过在国外办巡展的机会,从参展的观众中寻找线索。 一些携带史料来参观的前难民们在观展后表示愿意将自己的收藏捐献给纪念馆。部分拥有珍贵史料的老人虽然生前不舍得将它们捐出,但是会留下遗嘱,委托自己的子女或者朋友在自己死后将珍藏的上海记忆交给纪念馆。 三是各驻外使领馆、驻外机构等在获得线索后主动联系纪念馆。 2015年,在悉尼有关方面的引荐之下,纪念馆方面在一家人家的车库里抢救出了40多件史料。据史料主人的子女回忆,这些东西父亲生前一直保存在车库里,询问史料的原委,父亲不愿意回答,但又舍不得扔掉。老先生去世后,这些史料终于在其子女的帮助下重见天日,其中包括当时在上海做生意所必须的文件,非常有历史价值。 一架玩具黄包车、一本护照、一件婚纱,这些文物看似平常,却都是陪伴老人们一生的纪念品,承载了老人一生的回忆。把它们捐给博物馆,虽有万分不舍,但老人们知道,放在家里只能自己拥有,但放进博物馆却能和世人分享这段“不能忘却的记忆”,教育众人。 回到开头提到的网友,这篇文章是否能说明犹太人的好? 我觉得可以。 当你走进博物馆后,你会发现博物馆里的故事,主要都是些“小人物”,原本平淡无奇的人生,因为这段在上海的经历而精彩。但他们的分享和感恩,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要知道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我们自己的同胞还处在战乱之中,但依旧帮助无家可归的犹太难民。在二战之中,死亡的犹太人达600万,几乎是一半的犹太人口。而上海却拯救了20000余名犹太难民的性命。 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忘记,你说呢? |
香港服务器多少钱一个月?哪家的香港服务器
4核4g6M50G盘20G防御云服务器价格多少钱?T
特发集团与华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身边的AI】高空抛物智能追溯解决方案,站
中海&华为签署战略深化合作协议
华为赵博:数字化转型成为地产企业最确定的
这款TCL K6V指纹锁不到千元即可买到?大品
凯迪仕指纹锁哪款好用?买凯迪仕指纹锁选哪